SASI是什麼?雙通道胃繞道手術健保給付條件、後遺症、術後飲食

SASI、SASI手術、雙通道胃繞道手術健保給付條件、SASI後遺症、SASI術後飲食、SASI缺點

SASI(單吻合迴腸雙通道胃繞道手術)手術結合了胃袖狀切除與小腸繞道的雙重機制,不僅強化了減重與代謝控制的效果,還改善了傳統手術可能帶來的營養吸收問題,SASI被視為減重手術中的高潛力選擇,本篇文章將深入解析SASI的手術原理、成效、健保條件與費用、風險、副作用、術後恢復與照護,並透過與傳統手術的比較,協助你全盤掌握SASI手術是否適合自己。

SASI(雙通道胃繞道手術)是什麼?

SASI(Single Anastomosis Sleeve Ileal Bypass)雙通道胃繞道手術融合了胃袖狀切除與胃繞道這兩項臨床已驗證的術式,屬於混合型代謝減重手術。SASI手術中會先將原本的胃部切除約70~80%,重塑成一個容量縮小的「袖狀胃」,同時移除分泌飢餓素的胃底部,以限制進食量與降低食慾,接著建立一個單一吻合口,將新胃與迴腸直接相接,繞過部分十二指腸與空腸,進一步降低吸收。

SASI 的創新在於「雙通道設計」,當食物進入袖狀胃後,會分成兩條路徑:一條經由吻合口直達迴腸來限制吸收;另一條則維持原有消化路徑,特別保留對鐵、鈣與脂溶性維生素等關鍵營養素的吸收途徑,降低術後營養不良風險;相較傳統Roux-en-Y 胃繞道術(RYGB)完全切斷部分腸道,SASI的設計可降低重度營養缺乏與無法內視鏡檢查的風險。

SASI的成效

SASI並非僅著眼於數字上的減重,而是強調減重加上代謝控制的雙效機制,根據目前國際與台灣的臨床研究,接受SASI手術的患者在術後6個月,平均可減去原本體重的35%,並且隨著時間有助於體重的長期管理,SASI 的腸道繞道設計能直接刺激遠端腸道釋放GLP-1等腸泌素,幫助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以上為臨床研究平均數據,實際情況會因個人體質、術後照護等因素而異,請與您的醫師進行詳細討論。

SASI術後三個月內即有高達80%的患者糖化血色素顯著下降,其中一半以上可停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相較之下,單純胃袖狀切除僅在體重控制良好時才有機會達到相同效果,而SASI提供的雙通道設計,則可使部分食物繼續走原始腸道路徑,不致造成過度吸收障礙,進而維持代謝穩定性與營養吸收的安全性。

針對復胖問題,SASI也佔有優勢,傳統胃袖手術在2至3年後容易因胃袋擴張而造成體重回升,但SASI因引入腸道吸收調節的因素,使得復胖機率顯著下降,尤其是對飲食依賴性較高的族群,例如甜食上癮者,SASI能透過改變腸道荷爾蒙反應,有效抑制進食慾望。

SASI手術的優點與缺點

SASI手術雖具備創新設計與良好成效,但與所有外科手術一樣,仍存在其潛在風險與限制,以下說明SASI的優點與缺點。

SASI手術優點

  • 手術結構單純,僅需單一吻合口:相較於傳統胃繞道術需要兩處吻合,SASI僅進行一次腸道與胃的連接,手術時間較短,風險相對較低。

  • 術後腸道維持通暢,仍可進行內視鏡檢查:SASI不會完全切斷原本的胃腸連結,未來若需檢查胃部或十二指腸病灶,如潰瘍、癌變,仍可透過胃鏡完成追蹤。

  • 營養吸收風險較低:手術後仍保留部分食物走原始消化路徑,減少脂溶性維生素、鐵、鈣等營養素缺乏的風險,較不容易出現嚴重營養不良。

  • 較不易復胖的手術結構設計:雙通道構造除了調整食物吸收,還能透過腸道激素機制抑制食慾,對於容易復胖或有飲食控制困難的患者來說,是額外優勢。

SASI手術缺點

  • 膽汁逆流的風險:因吻合點與迴腸直接相接,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膽汁回流至胃部或食道,造成胃灼熱、嘔酸或慢性食道炎,雖然比例不高,但仍需注意飲食與定期追蹤。

  • 術後仍需終身追蹤與營養管理:SASI手術雖較不容易造成營養不良,但仍需持續補充維生素與蛋白質,並定期驗血追蹤,尤其第一年內的回診頻率不可輕忽。

  • 國際間接受度尚未全面普及:目前SASI尚未被納入部分國家外科標準術式清單,若未來需轉院或跨國就醫,醫療系統是否熟悉此術式,需事先評估。

SASI手術後遺症

除了上述風險,部分患者在術後中長期可能會出現以下後遺症:

  • 慢性胃食道逆流或食道炎:因膽汁與胃酸混合,造成上腹不適與咳嗽。

  • 營養吸收不均:長期未補充維生素與礦物質,可能導致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

  • 傾倒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進食高糖食物時出現心悸、頭暈、冒冷汗。

  • 體重回升:若術後未建立正確飲食習慣,仍可能發生體重反彈。

這些後遺症並非人人必然發生,多數可透過飲食調整、藥物控制與定期回診來避免或改善。

SASI費用:健保給付、自費成本

SASI手術費用主要受到兩大因素影響:是否符合健保給付條件,以及是否選擇使用自費材料或私人醫療方案,SASI雖屬於新型術式,但在部分情況下可納入健保支付,搭配不同醫院的收費方式,總花費可能有明顯差異,

健保給付條件

在台灣,針對病態性肥胖的患者,健保制度在特定條件下可給付代謝減重手術費用,根據最新健保規範,只要BMI值達到32.5以上,並同時符合以下6項條件,即可申請健保補助,大部分手術費用即可由健保給付,患者只需負擔部分腹腔鏡耗材費用、病房差額等

  • BMI超過37.5,或BMI超過32.5並合併高風險疾病,例如糖尿病(經治療後糖化血色素仍偏高)、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

  • 曾經接受半年以上的減重門診或相關門診佐證滿半年、飲食與運動控制紀錄,並由醫師確認無效。

  • 年齡介於20至65歲之間,不包括未成年與高齡患者。

  • 經過評估,病態性肥胖並非由內分泌或其他器質性疾病引起。

  • 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
  • 無酗酒、藥物濫用或未控制的嚴重精神疾病。

  • 接受精神科醫師會診,確認精神狀況穩定且理解手術風險與意義。

自費費用範圍

若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或選擇更高規格的醫療方案,則費用將以自費方式計算,實際金額會依照醫院等級、是否雙人房、術後照護天數、自費選項等有所變動,建議術前先與院方確認詳細明細,以下是常見費用區間:

項目 費用範圍(新台幣)
自費手術方案(含醫療團隊、住院) 約23~25萬元
特殊吻合器/進口醫材 約3~5萬元(依材質品牌)
術後回診 健保身份看診需負擔部分費用,約300-500元

部分保險公司視減重手術為「治療性手術」,若經醫師證明並取得診斷證明,有機會申請部分理賠,建議在術前與保險公司確認是否涵蓋代謝手術項目,此外,部分醫院針對中低收入患者提供分期付款或醫療輔助方案,降低一次性支付壓力。

SASI手術適合誰做?

不是每位病態性肥胖患者都適合進行SASI手術,除了需符合健保規範的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手術方式本身是否適合個人身體狀況與健康目標,以下幾類人可能適合考慮SASI:

  • 需長期追蹤胃部健康者:SASI手術保留胃與十二指腸的內視鏡可視性,較適合有胃潰瘍病史、胃癌家族史、或需定期做胃鏡追蹤的人。

  • 曾做過胃袖狀切除但效果不佳者:對於已接受傳統胃袖狀切除手術,但出現復胖、代謝症狀未改善的人,SASI可作為二次手術選擇,加強吸收控制。

  • 有吸收障礙疑慮、但又希望達成代謝效果者:若不適合做傳統胃繞道手術(RYGB),如有嚴重貧血、腸胃吸收疾病,但又需更強的代謝手術。

  • 對藥物治療糖尿病反應有限的患者:SASI能有效刺激腸道荷爾蒙分泌,有助於胰島素敏感度提升,對藥物控制效果不佳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是一項潛在選項。

  • 生活節奏緊湊、希望恢復期短的族群:SASI手術結構單純,術後恢復時間較快,且併發症發生率較低,有助於快速重返日常工作與生活。

SASI術後需要住院幾天?

SASI術後平均住院時間約3至4天,術後第1至2天會開始嘗試清流質飲食,若無明顯不適,通常第3 天起可逐步恢復進食並安排出院,術後一週內進入柔軟流質階段,約2至3週後可逐步恢復日常工作與簡單運動。

SASI術後飲食與注意事項

SASI雖屬於低風險的微創減重手術,但術後的恢復期仍需密切配合飲食、傷口與生活管理。這段時間是決定手術成效與避免併發症的關鍵,了解每個恢復階段該注意什麼,才能讓療效更持久、身體更穩定。

SASI術後飲食四階段

飲食調整是SASI術後最重要的照護重點之一,以下是常見的術後飲食階段:

  1. 第1至3天清流質飲食:僅能攝取水、無糖茶、清湯等流質,每次少量,避免脹氣與腸胃不適。
  2. 第4至7天全流質階段:加入濾過無渣的米湯、無糖豆漿、蛋白質補充品,如乳清蛋白,逐步補充營養。

  3. 第2至3週半流質與軟質階段:稀飯、蒸蛋、軟豆腐等低纖、易消化食物,每餐依身體反應調整份量。
  4. 第4週後慢慢恢復正常飲食:逐步嘗試固體食物,避免高油、高糖、高纖的刺激性食物,並養成細嚼慢嚥習慣。

SASI術後護理注意事項

SASI術後的成功關鍵不只在手術當下,更在術後1至3個月的自我照護期,從飲食進度到傷口清潔、補充營養到生活調整,每個步驟都將決定你未來的健康走向,為了確保手術成果穩定、減重效果持久,建議術後仍與營養師與醫師團隊密切合作。

  • 傷口每日觀察是否有滲液、紅腫、熱感,發現異常立即就醫。

  • 避免傷口碰水,沐浴時使用防水敷料;術後約7至10天可拆線,仍以醫師叮囑為準。

  • 術後前兩週避免劇烈活動、提重物或過度彎腰,讓腹壓穩定有助癒合。

  • 術後常見輕微疲倦感或腹部悶脹,約一週可逐步改善。

  • 維生素補充不可少,建議補充鐵、鈣、維生素B群與蛋白質補充粉。

  • 避免酒精與高糖飲,術後消化機制敏感,攝取過快容易引起傾食症候群。

  • 建議在術後第1、3、6、12個月安排營養與代謝門診,持續檢查體重、營養、荷爾蒙與代謝數值。

  • 建立新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SASI手術只是輔助工具,長期維持成效仍需自我管理。

SASI與其他減重手術比較

面對多種減重手術選項,許多患者常疑問SASI與其他手術到底差在哪,以下帶您了解各種術式的原理、適合對象與長期效果,才能根據自身狀況選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術式名稱 手術方式說明 適合對象 可否做胃鏡 營養缺乏風險 減重與代謝效果
LSG胃袖狀切除 切除 70~80% 胃體,保留狹長袖狀胃 初次手術者、無吸收問題者 可做 中等,蛋白質與鐵需補充 中等,體重下降穩定
OAGB單接口胃繞道 胃縮小後繞過十二指腸與部分小腸,雙吻合設計 重度肥胖、糖尿病控制不良者 可做( 隔開的胃無法做) 低至中,吸收平衡程度與SASI一樣 高,代謝改善明顯
SASI 雙通道胃繞道術 胃袖結合單吻合繞道,雙通道吸收設計 需代謝控制、胃部追蹤、二次手術者 可做 低至中,吸收較平衡 高,糖尿病控制佳

以上為一般性衛教資訊,若有個人需求應尋求專業諮詢。

SASI是否適合您,從正確評估開始

減重手術不只是瘦身,更是逆轉代謝疾病、改善生活品質的關鍵治療手段,選擇是否接受手術,或是選擇哪一種手術,都需要從全面了解、自我評估到與專業醫療團隊密切討論。

SASI對於許多曾經嘗試節食、運動、藥物減重效果不佳的病態性肥胖患者來說,提供了一條兼顧成效、安全與長期追蹤的治療路徑,不過,每位患者的體質、共病組合與生活方式都不同,適合的手術方案也不盡相同,建議在決定前,先與具備經驗與完整照護團隊的醫院進行專業諮詢,從術前營養管理、術中安全、到術後生活調整,全方位打造個人化的減重策略。

想更進一步了解SASI手術嗎?

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擁有完整的減重照護團隊,包含代謝外科、營養師、內分泌、新陳代謝與精神醫學專科,提供從評估到術後追蹤的一站式服務,若你正考慮進行代謝減重手術,或希望了解自己是否適合SASI,歡迎預約台中慈濟醫院專業門診,為自己的健康邁出改變的一步。

Close Menu